2001-2010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期間,前所未有的氣候極端事件共導致約37萬人死亡。
2001-2010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期間,前所未有的氣候極端事件共導致約37萬人死亡。接下來,由於人類活動持續對氣候造成影響,北極熊可能在100年內從地球上消失,人類現有的發展成果也可能因為海平面上升、颶風等因素而受到衝擊。
《人民日報》報導,世界氣象組織7月3日發佈的《2001-2010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報告》報告稱,21世紀最初10年是自1850年有現代測量資料以來最熱的10年,其間全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氣候極端事件,包括在歐洲和俄羅斯出現的熱浪,美國的颶風“卡特裏娜”,亞馬遜平原、澳大利亞和東非的乾旱等,所有極端事件共導致約37萬人死亡。
報告顯示,這10年無論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其平均溫度均創歷史新高。全球地表和海面平均溫度為14.47攝氏度,比1991—2000年全球平均溫度高0.21攝氏度。其中,2010年為有記錄以來的最暖年份,其次是2005年。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各成員國的報告,有94%的國家報告稱2001—2010年是其有報告以來最熱的10年。
據《北京日報》7月10日報導,世界氣象組織記錄了過去二十年的全球各地降水量情況,2001-2010年全球陸地表面降水量高於1961-1990年平均值,是自1901年以來最潮濕的十年。此外,2010年是迄今記錄全球最潮濕的一年。
北極海冰融化可能讓北極熊在100年內滅絕
氣溫的升高,可能讓北極熊在100年內在地球上消失。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自20世紀就開始記錄,上世紀60年代,北極冬季海冰覆蓋面積為1400萬-1600萬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蓋面積為700萬-900萬平方公里,此後北極海冰面積持續下降。海冰最低覆蓋面積出現在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的9月份,最低記錄是2007年428萬平方公里,這一最低記錄於2012年再次被打破。
據國際線上2012年11月援引美聯社報導,2012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在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發佈報告稱,從2012年3月至9月間,北極海冰消失了1183萬平方公里,比整個美國還要大。因此,北極周圍海冰面積“創下了歷史新低”。
海洋學家約翰·容克勞斯說,如果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全球氣溫大幅升高,北極海冰將急劇減少,到本世紀中後期,人們在夏季將不見海冰蹤影,如果情況繼續惡化,即使在冬季,北極海冰也會最終消失。
據《人民日報》2011年9月報導,對於北極的生態環境而言,北極海冰融化正發出“物種滅絕”的信號。據《美國地質勘探》雜誌提供的資料顯示,如果以現在的融化趨勢繼續下去,到2050年,2/3的北極熊可能會在地球上“絕跡”,而到2100年,北極熊將在地球上徹底滅絕。
氣候異常可能顛覆東南亞現有發展成果
因氣溫升高,北極海冰、格陵蘭和南極冰蓋及其他地區的冰川加速融化,加上海水的熱膨脹,目前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大約上升3毫米,2001—2010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比1880年高出約20釐米。
據前述北京日報報導,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自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出現了快速變化,主要是受人類活動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的影響,其他人類活動性也會影響氣候類型,其中包括:污染物和其他懸浮微粒的排放,以及人類對地貌的改變,城市化建設和採伐森林。
新華網2012年2月報導引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所長約赫姆·羅茨柯的說法表示,氣候模型顯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不受限制地繼續增加,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還會升高4攝氏度,到時候,全球將會迎來更多持續不斷的極端高溫天氣。
據一財網6月27日報導,世界銀行6月21日表示,未來20年全球變暖的可能性日益增大,進一步放大東南亞面臨發展挑戰,並有可能顛覆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
世界銀行是在當天發佈的《降低熱度:極端氣候、區域性影響與增強韌性的理由》報告中做出上述判斷的。此份報告審視了東南亞在全球氣溫升高2度情況下面臨的最嚴重的氣候風險,其中包括,海平面上升速度超過從前的預期,颶風會更加猛烈。報告發現,由於過去的碳排放,到本世紀50年代海平面上升50釐米可能已經無法避免,而在某些情況下,其影響可能提前很長時間就能感覺得到。
這會造成更大的破壞,導致田地長時間遭受洪澇,三角洲地帶遭水淹,鹽水侵入田地和作為飲用水的地下水。報告還預測說颱風的強度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