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義: 通向非暴力主義之路。
名言:
我認為肉食對於人類通常生活所可能遇到的任何場合來說都是沒有必要的。我認為肉食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不適宜的。如果我們比動物高等的話,那麼我們重複動物的行為就是錯誤的。─ 聖雄甘地,他的使命和教導(Mahatma Gandhi,his Mission and Message)
我今天再次重申我過去曾經堅持的觀點,我認為一隻羊生命的價值絲毫也不次於人的。我不願意為了保養人身而去奪取一隻羊的生命。我認為越是無助的生命就越需要人們的保護以遠離那些野蠻的人。─ 《自傳,我的經歷》 (An Autobiography,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和她道德的進步可以用他們如何對待動物來加以衡量。
活體解剖是人對造物主及其傑作所犯的所有罪惡之中最黑暗的罪惡。 - 素食主義的道德基礎 (見上面的連接)
我不僅要瞭解與被稱之為人類的生靈之間的友誼和平等,而且還要瞭解與所有生靈之間的平等,甚至是與地上爬的動物。─ 摘自 甘地語錄
我整個的心靈都在厭惡活體解剖,我認為所有沾染無辜鮮血的科學發現都是沒有價值的。
“不與邪惡合作是我們的義務,就如同我們必須要與正義合作一樣。”
素食主義: 通向非暴力主義之路
Arun M. Sannuti
全世界都懷念偉人莫漢達斯·K·甘地,他曾傳授給了我們和平的力量。如果甘地沒有教導過和平,那麼他將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義者,在一個國家裡為驅除外族的統治而鬥爭。甘地是如何發現這一真理的?在其他民族主義者都在學習戰鬥的時候,他又是如何學得這一方法的?他是在過去學得的,作為第一步,他首先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素食者,有些人選擇素食主義是因為信仰和道德,而不是簡單地因為文化傳統。
素食主義作為不殺生(ahimsa)教條的一部分深深紮根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之中,它最早見於吠陀經中,甘地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Ahimsa,梵語意為“對任何生命都沒有惡意,盡可能地予以尊敬,在任何時候... 這應該是所有真理追求者渴望達到的目標。”(1) 印度教的《摩奴法論》(The Laws of Manu)中說:“不殺生是無法獲得肉食的,鑒於殺生違反了ahimsa 的原則,所以人應該放棄肉食。”(2)耆那教盛行于甘地家鄉所在的Gujarat 邦,其教義主張嚴格素食主義並禁用與殺生有關的產品。素食主義遍及印度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即使那些並不完全相信關於回避肉食的宗教教理的人,生活在如此的文化氛圍中,由於經濟上的原因,素食主義仍然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印度,肉非常貴,而奢侈並不是通常的生活方式,所以肉食非常少見。甘地在對其素食朋友解釋印度的素食現狀時曾這樣說到:
“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印度人都是素食者。其中的一部分人是自願的,而其他人是被迫的。後者雖然想吃肉,但是買不起。這一結論是基於這樣的事實,那就是在印度有千上萬的人每天的生活費用只是一個銅幣(pice),這只夠買麵包和鹽的。”(3)
這就是甘地生活時代的印度文化。一些印度人由於認為是舊的習俗導致了印度的衰弱並因此而被英國征服和統治,因而決定拋棄這一古老的傳統從而贊成肉食。由於英國人吃肉,所以一些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抨擊素食主義為一種陳規陋習。在一段“災難性”的經歷中,甘地的一位相信肉食的力量的童年朋友麥塔卜 告訴年輕的甘地說:
“因為我們不吃肉所以我們是一個弱小的民族。英國人因為是肉食者所以他們能統治我們。你看我多健壯,我跑得多快,這都是因為我吃肉。肉食者不會長癤子和腫瘤,即使有時長也會很快痊癒。我們的老師和其他吃肉的名人都不是傻子。他們知道吃肉的好處。你也應該吃肉。不會有任何事的。試一下,看看會得到什麼力量。”(4)
麥塔蔔 還認為肉食可以治癒甘地的其它問題,諸如他對黑暗的恐懼。甘地注意到 麥塔卜 和甘地的一個肉食的兄弟都比自己健壯和有力量。甘地看到某種跡象表明,不僅是在英國文化中還是在印度文化中,吃肉都能使人更加強壯及更有勇氣。印度的武士等級刹帝利一直是吃肉的,一般認為他們的力量來源於肉食。(5) 麥塔蔔 用這些論據 最終說服了甘地,並瞞著父母吃了肉。起初,甘地非常厭惡。“山羊的肉就象皮革一樣堅硬。我根本吃不下去。我噁心而且不得不放棄吃肉。”(6) 然而,麥塔蔔 現在知道甘地相信吃肉的好處了,他就要投降了。不惜非常昂貴的開銷,他在飯店裡開了一個房間,並由一個專門的廚師來烹飪肉食。在以這種方式瞞著父母吃肉以後,甘地“成為了一個肉菜的愛好者,若不是肉本身的愛好者的話”(7) 然而年輕和誠實的甘地為此付出了痛苦的代價。他知道他在每次吃肉的時候都違反了對父母的承諾,特別是對他的母親,她認為她的小兒子若吃肉那將是無法接受的事情。正如他在自傳中說的那樣,儘管他在那時認為“吃肉是必要的,而且國家進行食物‘改良’也是必要的”,但是甘地還是發誓放棄了肉食。他調整了自己的決定,他答應自己“當我不在受制于父母之後,我將坦白的吃肉,但在運動到來之前,我將不吃肉。”(8) 所以,甘地的決定並不是基於理想和精神上的素食主義,而只是出於對父母的尊敬。甘地自己也承認他當時並不是一個真正的素食者。只是對父母的尊敬心使他強迫自己繼續作為一個素食者。甘地相信吃肉,因為他相信只有通過戰鬥,借助物質的力量才能使他的國家自由。
那麼,甘地是從哪學到的素食主義?從他對母親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宗教和廚房佔據了她生活中非常主要的部分。甘地在他的自傳中寫到:“從我記憶中對母親的突出印象是聖潔... 她發重誓將使他們永不退縮。”(9) 他接著說可從她的禁食中看出她對上帝的熱愛。禁食是她宗教生活的中心。每年她都在Chaturmas期間禁食,而且她經常要求自己超出宗教和傳統的要求而進行更加嚴厲的禁食。毫無疑問,她的素食主義是包含在這種放棄烹飪樂趣的傳統裡面的,儘管從她所受的教育程度來看她可能從來沒有意識到素食主義是一種犧牲。由於甘地的父親具有肉體享樂的傾向,所以他對他父親的精神方面非常看不起,從而最終導致了他對永恆真理的追求和對性生活的放棄。同樣,甘地對她母親的愛以及對她禁食能力的欽佩最終也使他實現了可以通過素食主義和禁食而達到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甘地的素食主義是受他對母親感情的無形約束的。當他準備到英國學習法律時,別人曾反復警告他開始吃肉,否則無法在英國生活。他母親不想讓他兒子成為肉食者,於是就強迫他發誓;在一個耆那教出家人的主持下,甘地對他母親發誓說他將永遠不碰酒,女人和肉,之後,她才放心地答應他去英國。沒有這一誓言,甘地可能不會成為素食者。在路上及到英國後,他不得不反復拒絕肉食。他被告之,“如果在別處一切都沒問題,但是在比斯開海灣(Bay of Biscay)你必須改變決定。而且英國非常冷,一個人沒有肉不可能生活下去。”(10) 當他最終到達英國後,他發現繼續堅持素食主義非常困難。他的女房東同意提供麵包和住處但卻不知道如何烹飪蔬菜和麵包;他說他那時幾乎快要餓死。儘管他以前曾經吃過肉且認為吃肉是好事,但他仍堅守誓言。有一次他曾含著淚對他的一位勸他吃肉的朋友說,“我知道你一次次地勸我「吃肉」是因為同情我,但是我實在沒有辦法。誓言就是誓言,它是不能破的。” (11)
Erikson 解釋到,誓言所表現的不僅僅是甘地對他母親的承諾,而是一種他與母親的連接紐帶,同樣還連接著他的祖國和他的宗教。由於甘地堅守著他的誓言所以他可以免受思鄉之苦,因為他已經通過他與母親之間的誓約與家鄉建立了某種聯繫。因此,當他那些過分苛求的男性朋友們扮演著麥塔蔔的角色而試圖勸他接受肉食的時候,他不斷地請他的女性同事或朋友來幫助他堅守誓言,強迫她們扮演他母親的角色。(12) 在他所有對英國生活的描述中,男人都批評他的素食行為,而女人,即使是吃肉的,都試圖支持他,至少是某種程度上地。當他從英國回來後發現他母親已經在他不在的時候去世了,他的素食主義成為了一個與她和她的記憶的永久連接。於是他再也不想吃肉了,儘管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而且他也已經“自由了”。
但是除了與他在天堂的母親的聯繫之外,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促使甘地不想吃肉。在英國他受到了某種啟示,並因此幫助他形成了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概念。正如甘地在他自傳的“我的選擇”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樣,他終其一生的素食主義實際上並非是因為他與母親之間的感情;而是因為某種道德方面的原因使他決定堅持素食主義。這一決定是他一生的一個必要轉變,因為如果他只是一個受他母親影響的素食者,那麼他將不是一個有能力自己作決定的人。如 Erikson 所言,“非暴力主義者必須學會積極和堅定地選擇什麼事情不能做─一種並非出於說教的道德素質。(13)
所以他做出了選擇。儘管甘地沒有因誘惑而破誓,他仍然需要面對尋找食物的實際問題。在從女房東那裡聽說市內有素食餐館之後,他就去尋找,當他找到了一個後他說:“我當時的感受就象孩子得到了一件心愛之物。”(14)這一感受預示著將要經歷的內心變化。在素食餐館裡他買了一本Salt 寫的《素食主義之辯》(Plea for Vegetarianism) (*),並從頭至尾讀了一遍。書中討論了作為素食主義者的道德原因─吃肉的暴力傾向,以及追求非暴力必須放棄肉食。作為素食者的甘地從此再也不想成為肉食者了。“素食主義現在成為了我珍重的選擇,傳播素食主義也因此成為了我的使命。”(15) 甘地決定將ahimsa作為他的人生目標。它成為他非暴力主義運動的核心,以及他人生的核心。
甘地曾經寄希望於肉食可以使印度人具有戰勝英國統治的力量。但是在他選擇了素食主義之後,他認識到即使是在身體的力量被擊敗之後仍然有另一種可以結束英國統治的力量─非暴力主義。在他確定要尋求這一道德力量之後,他開始研究基督教,印度教以及這個世界上的其它宗教。他不久就在研究中發現,“棄絕是最高的宗教形式。”(16) 追求棄絕成為他的最高目標,而且他樂於追求這一目標並視之為非暴力主義的基礎。素食主義是他這種力量的第一源泉,因為這是一種自我控制,以及作為素食主義的擴展的禁食,後來成為他自我控制的基本象徵。
一旦甘地放棄了關於不吃肉導致印度衰落的思想後,他開始發現了關於他的國家的一些真實情況,而這些正是他以前所視而不見。在一篇為英國素食協會通信《素食者》所寫的文章中,他闡述了英國征服印度及如此容易控制印度的其它原因,駁斥了他以前自己的觀點: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的話,是童婚的陋習及其不良後果。通常當兒童九歲之後就要被套上婚姻生活的束縛...這種婚姻能使人具有強壯的體質嗎?可以想像這種婚姻的下一代會多麼虛弱。”(17)
思想的解放還使他看到了其它削弱印度民族力量的社會弊病,也是他從前所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包括世襲階級制度;還使他否定了傳統西方的關於力量的定義,並給予了新的解釋使他的運動更具影響力。吃肉這個曾被甘地認為是對付征服者的唯一辦法,現在被認為是一種侵略。當成為一個真正的素食者及因此而發現ahimsa理想之後,他認識到侵略是無自我控制的人進行征服的途徑。而Ahimsa,非暴力,是那些有自我控制的人對付侵略的途徑。棄絕的思想,使他成為素食主義者的一部分原因,也最終形成了他人生哲學的另一主題,即對永恆真理的追求。 選擇成為素食者使甘地開始走在了通向ahimsa的道路,進而是棄絕的理論,並最終形成非暴力主義。沒有這一基礎,他將永遠無法瞭解道德的力量以及最終成為聖雄。
注釋:
Patanjali Yoga Sutras,2. 30,as quoted in Steven Rosen,Food for the Spirit; Vegetarianism and the World Religions,(New York,Bala Books,1987) p. 72.
Quoted in Rosen,p. 72.
Quoted in Erik H. Erikson,Gandhi's Truth,(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Inc.,1969) p. 151.
Quoted in Mohandas K. Gandhi,Autobiography,Trans. Mahadev Desai,(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1983) p. 17.
Susanne Hoeber Rudolph and Lloyd I. Rudolph,Gandhi,TheTraditional Roots of Charisma,(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p. 23.
Gandhi,p. 19.
同上
同上 p. 20.
同上 p. 2.
同上 p. 38.
同上 p. 42.
Erikson,p. 142-145.
同上 p. 144.
Gandhi,p. 43.
同上
同上 p. 60.
Quoted in Erikson,p. 150.
(*) Henry Salt 為英國哲學家,曾經于1892年出版了經典之作《動物的權力: 關係到社會的進步》(Animals' Rights: In Relation to Social 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