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雜食動物嗎?

也許有人會說:"人類同許多物種一樣都屬於雜食性動物,既吃植物,也吃動物。"在這一節裡,就讓我們來看看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在上一節裡,我們提到哺乳動物可大致分成十幾個種類,其中的幾個主要分支有靈長類、食肉類、偶蹄目動物和奇蹄目動物等。這些分類都是根據遺傳學方面的知識,或是依據動物在解刨學和生理學等方面的特徵而制定的。被劃歸為同一類的動物,或者都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或者共同具有一些標誌性的生理特徵。例如,食肉目區別於其它哺乳動物的特點是有"銳利的爪"和"強大而能撕扯的鋒利犬齒"。再如奇蹄目動物和偶蹄目動物,其主要特徵都是有蹄,奇蹄目動物第三個趾最長,而偶蹄目動物有雙數個趾,其中第三和第四個趾對稱發達。靈長類動物的主要特徵是大腦的結構更加複雜,體積也較大,立體視覺較為發達,手腳靈活等。但是,雜食動物相對來說並沒有明顯一致的結構特徵,嚴格來說,它不能算作是一個動物類別,動物分類學上沒有這一類別,它完全是根據動物的飲食習性而歸納出來的一類動物。簡單地說,雜食動物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這些動物"食物種類較多,既吃植物,也吃動物"。

在哺乳動物中的很多類別裡都有不少雜食動物。例如食肉類中的熊,一些生活在南方的熊,就是以素食為主的雜食動物,其食物主要是水果、植物根莖和其它植物材料,同時也吃一些腐肉、昆蟲、魚和小的哺乳動物等。另外北美浣熊,也以素食為主,其食物包括堅果、種子、水果、蛋類、昆蟲、蛙類和蝦類等。食肉類中的雜食動物還有豬獾,主要以植物根莖、果實、蚯蚓、昆蟲、魚、蛙和鼠等為食。在偶蹄目動物中也有雜食動物,例如野豬,主要依靠野果、青草、塊根、塊莖和小動物等維生。另外,靈長類動物中也有一些雜食動物,如狒狒,主要食物是水果、種子、真菌、植物根莖、昆蟲和小動物等,還有黑猩猩,其食物包括種子、堅果、花卉、樹葉、木髓、蜂蜜、昆蟲、蛋類和脊椎動物等。另一方面,同一種動物中,不同物種的飲食習性也有很大差別。再以熊為例:大部分熊都是雜食性的,但北極熊只在夏天吃少量植物,而大熊貓幾乎是純素食者,其食物非常單一,99%是竹子。由此看來,動物之所以選擇雜食性的飲食習性其並非是由動物的生理特點所決定,而主要是由一些"後天因素",如環境惡化和生態變遷等因素所決定。有時候,生態的變遷不僅能改變動物的飲食習性,還能改變動物的生理特徵,大熊貓的臼齒就是一例。所以,如果你說"人類是雜食動物",那等於什麼也沒有說,我們無法由此推斷出人類有什麼內在特徵。而我們在考慮"人類原本應該吃什麼"時,顯然應該主要研究那些"先天因素"。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看一看我們人類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並以此為依據來選擇我們獨特的飲食。


圖中重疊部分的示例:熊在斜線的區域,野豬在橫線的區域,黑猩猩在分隔號的區域
注意:圖中各部分的面積與其中動物物種的數量無關,僅為示意性質。


下面讓我們再以靈長類動物為例來具體說明雜食性的問題。為了增加感性認識,在下表中,我們列出了一些靈長類動物的飲食習性。可以看出,靈長類動物的食物涉及的範圍雖然很廣泛,但主要是以水果、樹葉、種子、樹脂和樹液為主,其它還包括花卉、真菌、植物根莖、花蜜和竹筍等。雖然很多靈長類動物也吃一些動物性飲食,但其動物性飲食主要以昆蟲為主,其它還包括蛋類和小動物等。

一些靈長類動物飲食習性舉例
動物名稱(學名)飲食習性
黑蜘蛛猴 Black Spider Monkey (Ateles paniscus)為食果動物,同時也吃樹葉
北方貓頭鷹猴 Northern Owl Monkey (Aotus trivirgatus)為食果動物,同時也吃樹葉和昆蟲
南方貓頭鷹猴 Southern Owl Monkey (Aotus azarae)為食果動物,同時也吃樹葉、種子和昆蟲
銀毛猴 (Silvery Marmoset)主要吃昆蟲,也吃樹膠、水果、花卉等
巴西黑頭毛猴 Black-headed Marmoset (Callithrix nigriceps)主要吃樹膠、樹液和樹脂等
南美白臉猴 White-faced Saki (Pithecia pithecia)為食果動物,同時也吃大量的種子和堅果,有時也吃樹葉、昆蟲(螞蟻)
金獅猴 Golden Lion Tamarin (Leontopithecus rosalia)為食果動物,主要吃甜軟的水果,同時吃花卉、花蜜和無脊椎動物,有時也吃樹膠
日本獼猴 Japanese Macaque (Macaca fuscata)食物主要為水果、樹葉、漿果、種子、昆蟲和小動物等,同時也吃農作物,冬季下雪時主要吃樹皮
狒狒 Baboon主要食物是水果、種子、真菌、根莖、昆蟲和小動物等
非洲黃狒狒 Yellow Baboon (Papio cynocephalus)為食果動物,但也吃大量的樹葉,有時也吃花卉、根莖、草、樹皮、嫩枝、樹液、塊莖、球莖、蘑菇、地衣、水生植物、種子、以及無脊椎動物和小脊椎動物
爪哇灰葉猴 Grizzled Leaf Monkey (Presbytis comata)為食葉動物,68%的食物為樹葉,其中大部分為嫩葉,9%為樹枝的尖芽、真菌和假球莖
長臂猿 Gibbon 主要吃水果、樹葉和其它植物材料,有時也吃昆蟲和小動物
黑長臂猿 Black Gibbon (Hylobates concolor)為食果動物,也吃嫩葉和昆蟲,喜吃含糖量高的水果
低地大猩猩 Lowland Gorilla 食葉動物,主要吃各種蔓生植物、樹葉、水果、根莖和樹皮等,常吃白蟻一類的昆蟲
山地大猩猩 Mountain Gorilla 食葉動物,主要吃野生芹菜、竹筍、蕁麻、薊和某些真菌等,偶爾吃一些蛋類和幼鳥
小猩猩 Pygmy Chimpanzee(Pan paniscus)為食果動物,也吃嫩枝、樹葉、花卉、種子、樹皮、木髓草本植物,以及白蟻、無脊椎動物和小脊椎動物,"每年通常吃110種不同的植物"
黑猩猩 Chimpanzee 為食果動物,也吃種子、堅果、花卉、樹葉、木髓、蜂蜜、昆蟲、蛋類和脊椎動物,"每年通常吃300種不同的植物,每天吃約20種植物"
猩猩 Orang-Utan(Pongo pygmaeus)為食果動物,60%的食物為水果,其次為嫩葉和新芽,也吃昆蟲、富含礦物質的土壤、樹皮和藤本植物,偶爾吃一些蛋類和小脊椎動物


從下面的圖中,我們或許能更容易地看出靈長類飲食習性的傾向。圖中歸納了80多種靈長類動物的飲食習性,可以看出水果和種子是靈長類的主要食物(圖中的點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方),其次是樹葉、花卉、樹脂和樹液,而動物性食物則很少。另外還注意到,其中大約1/3是100%的純素食動物。由此來看,主要依靠水果等比較質嫩柔軟的素食維生是靈長類動物飲食習性的代表特徵,與之相比草食動物的食物相對來講則比較粗糙,水分也少。通常,我們在劃分動物飲食習性時,也將以靈長類動物為代表的食果動物作為一個獨立的類別。


圖中歸納了80多種靈長類動物的飲食習性,並用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將動物的飲食習性劃分為三個極性。三角形的頂點代表100%以水果和種子為食。位於三角形右邊線上的點是純素食動物。從圖中可以看出靈長類動物有相當一部分,大約1/3是純素食動物(其它只吃少量動物性飲食的不一定算是雜食動物),大部分是食果動物,其次是食葉動物,而只有個別狐猴或懶猴傾向於食肉動物。注意:圖中各點的位置與動物各種飲食的比例並非線性關係。
資料來源:Chivers, The Digestive System in Mammals, 199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68,已重新製作。


一般情況下,動物們總是首先選擇那些適合於自己消化系統的食物。對於靈長類動物來說,最適合吃的就是水果,就象食肉動物最適合吃肉,以及食草動物最適合吃草一樣。雖然一些雜食性的靈長類動物有時也吃一些昆蟲和小動物,但是對於消化肉食來說,食肉動物比靈長類動物更"專業"。舉例來說,據美國紐約邁蒙尼德(Maimonedes)醫療中心的威廉·柯林斯博士(Dr. W. Collins)的研究發現,食肉動物"處理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能力幾乎是無限的",而"食草動物"則相反:若每天在兔子的飼料裡添加半磅(約4兩多)動物脂肪,兩個月之後,兔子的血管就結滿了脂肪硬塊,呈現出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病症。雖然兔子不是靈長類動物,但動脈粥樣硬化卻是現代人類社會的常見病症(有關的這類病症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裡做更多的介紹)。由此看出,食肉動物才是消化肉食的"專家"。同樣是一塊肉,黑猩猩吃了之後可能會對其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但對於熊來說則很輕鬆。所以,同樣是雜食動物,食肉動物中的雜食動物與靈長類中的雜食動物,其生理結構上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因此,將人類劃歸為雜食動物並以此推斷人類可以吃肉,是將問題過於簡單化了。

動物選擇何種飲食習性,除了與遺傳和生理特徵等"先天"方面的因素有關以外,還與很多其它因素相關,這些因素包括營養、環境和生態特徵等。在這些因素之間,還有一定程度的單向作用或相互作用。其中,決定動物飲食習性最優先的因素顯然是生存環境。在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動物們往往是"有什麼,就得吃什麼"。生活在北極圈中的動物大多以肉食為主,顯然是因為那裡的植物性食物很少。"廣譜"的飲食習性能使動物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增強其適應環境的能力,而單一的飲食習性對於一般動物來講則有一定的風險。例如,老鼠是典型的雜食動物,其食譜很"廣",能適應各種生存環境,因而成為地球上僅次於人類的分佈最廣的動物。反之,當竹子開花而整個竹林即將枯萎時,熊貓就必須另投它鄉,尋找另一片竹林,或者是吃其它東西,否則就得餓死。所以,生存環境是決定動物飲食習性的首要原因。其次,在食物充分的情況下,生理結構和解剖學特性也是決定動物飲食習性的重要因素。例如,有些食草動物是反芻動物,例如牛等,它們在吃草方面顯然具有巨大的優勢,這就使它們在選擇食物時一定會優先考慮草;而尖牙利爪則是掠食其它大型哺乳動物的前提條件,所以只要能找到獵物,狼一般不會去吃植物性食物。有時候,飲食習性的長期改變也會使動物在某些生理結構方面產生進化。例如,熊貓具有類似素食動物的臼齒是長期吃竹子而產生進化的結果。另外,從營養學方面來看,食物的多樣化更利於各種營養成分的攝取,以及增強動物適應環境的能力。有時為了攝取某些特殊的營養成分,動物們也會"被迫"吃一些不適於自己生理特點的食物。例如,大象和某些靈長類等動物有時會吃一種特殊的泥土,以補充礦物質。所以,一般來講,飲食的雜食性和多樣性對於物種的發展來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是,從消化食物的效率來講,一個物種的食譜越廣泛,其消化食物的整體效率就會越低。因為,所有物種的消化系統都有一定的傾向性特點,也可以說它們都是為了消化某些特定食物而設計的,不會有所謂"廣譜的消化系統",若有的話,那也一定是效率最低的。如果動物的飲食習性偏離了它的生理特點,那麼它勢必要以降低消化效率為代價。例如,大熊貓本來是食肉動物,腸道較短,改吃竹子(包括竹筍、竹竿和竹葉)以後,其食物(幹物質)的消化率僅為17%,而通常草食動物的消化率平均為60%,這是因為草食動物的消化道很長,其食物在體內可以滯留24小時以上,有利於纖維素的充分發酵和分解,而食物在熊貓體內通常只能滯留5到14小時(竹筍滯留5小時,竹竿滯留10小時,竹葉滯留14小時)。由此可見,吃不適合自己生理特點的食物則必然會有消化效率低的問題。

關於消化效率的問題再讓我們拿汽車來打個比喻,我們知道有些汽車可以同時使用柴油和汽油做燃料,有些車甚至還可以直接用原油做燃料,而大部分汽車則只能使用單一的燃料。例如,高級轎車只能使用高標號的汽油做燃料,而特大功率的機動車則必須要使用柴油做燃料。那麼,那些能使用多種燃料的汽車在燒汽油時的燃燒效率和排放標準肯定不如高級轎車,而在燒柴油時,也會不如那些專門使用柴油的機動車。毫無疑問,汽車燃料的"廣譜性"往往是以犧牲每一種燃料的效率而換來的。那麼現在再來看一下我們的問題,那些雜食動物就好比是那些使用多種燃料的汽車,而純素食動物或純肉食動物就好比是高級轎車或特大功率的機動車。它們在消化食物與排解廢物和毒物的效率方面肯定會不一樣。所以,在一般食物充分的情況下,儘量選擇適合自己生理特點的食物才是最佳的飲食策略。

當然,正如上文所述,飲食的多樣性(雜食性)對於個體的生存和物種的發展來說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動物們之所以會選擇那些並不適合於自己生理特點的食物,往往是迫於生態環境的惡劣,或是由於某些營養素的匱乏。與動物相比,我們人類更有智慧和靈性,我們已經有能力創造出更豐富的食物,因此,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可以有理智地選擇適當的食物,而不必象動物們那樣過那種"有什麼就得吃什麼"的生活(即使是我們也曾經那樣生活過)。所以,綜合來看,素食是人類的自然飲食,人類放棄肉食而回歸素食是非常合理的。讓我們再用汽車來做一個委婉的比喻,如果你有一輛使用高標號汽油的高級轎車,那麼你偶爾用一下便宜的劣質燃油也許還可以(如果能開得動的話),但千萬不要老貪便宜而不知愛惜,否則你的車會很快報廢。




"動物是我的朋友 … 我不吃我的朋友。"

─ 蕭伯納

竹子一旦開花,則整個竹林都要枯萎。 ─ 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