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香鯨體內發現有毒物質 大洋污染形勢嚴峻

生活在太平洋多個水域的抹香鯨體內發現有毒物質蹤跡,這意味著太平洋或許正面臨有毒物質污染威脅。

一項針對抹香鯨的跟蹤研究顯示,生活在太平洋多個水域的抹香鯨體內發現有毒物質蹤跡,這意味著太平洋或許正面臨有毒物質污染威脅。

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毒理學家塞莉納·戈達德-戈丁及其研究團隊對生活在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5個區域內的234頭抹香鯨展開跟蹤研究。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3日援引戈達德-戈丁的話報導:“這是第一次利用一種瀕危動物作為標記物種,開展整個大洋層級的污染研究。”

抹香鯨可至多生存70年,以烏賊、章魚等為食物,雄性抹香鯨體長可達18米。作為一種大型、長壽命食肉動物,一些污染物可積聚在鯨脂中。

戈達德-戈丁說,研究團隊的任務是在鯨體內找到一種可分解芳香羥類化合物的酶,而多環芳香羥類化合物可誘發癌症、皮膚病、生育和免疫系統障礙。

研究團隊可經由研究這種酶的多少判定有毒性污染物含量的高低。研究人員在所有抹香鯨的體內都發現這種酶,其中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的抹香鯨體內酶含量最高。

不過,這並不代表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毒性污染最嚴重。戈達德-戈丁說:“在我們考慮大洋‘健康’時需要想到的是,污染物會隨著大氣迴圈和洋流不斷轉移。”

另外,研究人員尚不能確定抹香鯨體內積累的芳香羥類化合物是否都與人類活動有關,原因是火山爆發、自然林火都有可能釋放這類化合物。但按戈達德-戈丁的說法,這項研究成果敲響了警鐘。


图片 | 被塑料垃圾缠死的海龟
综合 | 揭秘地下鲨鱼鳍走私团伙
新闻 | NOAA:北极变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深远影响
新闻 | WWF:过去45年海洋动物数量减少一半
新闻 | 海洋需耗费1000年才能从目前的气候变化中恢复
新闻 | 每年大量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中国居首
塑料 | 大洋中的塑料“瘟疫”
新闻 | 海洋生物的关键元素呈现出大范围区域性差异
圖片 | 被塑膠垃圾纏死的海龜
綜合 | 揭秘地下鯊魚鰭走私團夥
新聞 | NOAA:北極變暖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深遠影響
新聞 | WWF:過去45年海洋動物數量減少一半
新聞 | 海洋需耗費1000年才能從目前的氣候變化中恢復
新聞 | 每年大量塑膠垃圾流入海洋 中國居首
塑膠 | 大洋中的塑膠“瘟疫”
新聞 | 海洋生物的關鍵元素呈現出大範圍區域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