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今後數年釋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將增至80億噸,接近美國2009年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
亞馬遜雨林去年一場破紀錄的大乾旱,導致數十億計的樹木枯死,引發外界擔心,有“地球之肺”美名的遼闊雨林區正瀕臨氣候的臨界點,即釋放的二氧化碳較吸收的多,這種情況已是10年來第2次發生,意味全球暖化或一發不可收拾。
這份報告由英國里茲大學、徹菲爾德大學和巴西亞馬遜環境研究所共同完成,刊登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研究發現,去年的乾旱造成亞馬遜雨林占地30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降雨不足,較2005年“百年一遇”的乾旱更甚,令亞馬遜河支流內格羅河的水位降至新低。
樹木等綠色植物生長時吸收二氧化碳氣體,幫助地球“降溫”;死亡或腐爛時則釋放二氧化碳,使地球“升溫”。科學家相信,受全球暖化影響,大西洋熱帶地區的海面溫度上升,導致亞馬遜雨林大旱,並排放較多二氧化碳,形成惡性循環。
碳排放量恐勝美國
這項研究預測,亞馬遜雨林2010年和2011年分別少吸收15億噸二氧化碳。另外,由於大量樹木和植被枯死,亞馬遜今後數年將釋放大約50億噸二氧化碳,從而使二氧化碳總量增至80億噸,接近美國2009年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
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亞馬遜雨林旱災對全球暖化的衝擊,更勝於美國一年的排碳量。
報告主要撰寫人、里茲大學生物學家西蒙.路易斯說,亞馬遜茂密的雨林,吸納了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一的大氣碳,這使它成為對抗全球暖化的重要緩衝。但如果亞馬遜地區從吸收碳的海綿,搖身一變成為碳的來源,導致更多旱災及大量樹木死亡,則惡性循環可能造成全球變暖如脫韁野馬,帶來如浩劫般的後果。
研究人員分析了亞馬遜雨林去年旱季的衛星資料,並與2005年的結果作比較,特別注意低雨量對樹木生長的影響。他們警告,亞馬遜地區本世紀將遭遇更多極端天氣,乾旱加劇可能使雨林喪失自我修復能力。
路易斯說,“我們不能只是等待與觀望,因為這種情況回不了頭。我們不曉得是否已過了氣候臨界點,即亞馬遜已經從碳吸收地變成碳來源地,因為屆時一切將會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