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已在常年積雪、海拔6000米之上的珠穆朗瑪峰上,檢測出DDT、六六六等20年前就被禁用的農藥。
科學家已在常年積雪、海拔6000米之上的珠穆朗瑪峰上,檢測出DDT、六六六等20年前就被禁用的農藥。
在日前舉行的“地球第三極珠峰大行動”中,記者親眼目睹了那裏脆弱的生態環境,而常年監測珠峰環境的科研人員也向記者講述了高原敏感地帶令人沉痛的當下──黑雪、高原洪水……中科院珠峰站副站長王忠彥博士憂心地說:當地人對珠峰的影響畢竟有限,氣候是全球性的,大氣帶來的污染任何人都無法控制。
據1999年出版的《喜馬拉雅山冰川資源圖》統計,我國境內的喜馬拉雅山系共有冰川6472條,冰川面積8418平方公里,冰儲量712立方千米,分別占整個喜馬拉雅山系冰川總量的35.83%、23.98%和19.07%。但在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卻發現,這片冰川正在發生加速性的退縮。以納木那尼冰川為例,其冰川末端在1976年-2006年間,平均退縮速度為每年5米左右,而在2004年-2006年這段時間裏,後退速度更是達到了每年7.8米。
雪線上升,意味著的遠不只是景觀逐漸消失那麼簡單,它更是對當地乃至全世界的影響。“近百年來冰川普遍退縮,所帶來的是逐漸增加的高原突發洪水以及冰川泥石流的危險。”中科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一位元專家表示,而從長遠來看,冰川變化還會對地區的工業、農業產生影響,因為在最初的幾十年裏,冰川地區的徑流量也許會增加,但之後就會普遍減少,甚至國際河流水資源的短缺或利用糾紛還有可能引發地區衝突。
冰川的消融如今已威脅到當地農民的生計。在西藏,青稞是主要的農作物之一,但人們只有到了4月中下旬冰川、積雪融化後才能獲得灌溉的用水,一旦冰川消失,這種以冰川和積雪融化灌溉系統為基礎的種植業也就難以為繼。
自從2005年中科院珠峰站建成之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張強弓博士每隔幾個月就過來工作一段時間。他所負責的工作既簡單又重要,就是在高原上安裝一些捕捉大氣污染物儀器,並定期下載記錄資料。與此同時,在冰川上採集雪樣或鑽取冰芯。
張強弓告訴記者,冰芯含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高解析度氣候和環境資訊,可以得知這一地區的環境變化,比如通過冰芯中的孢子數量,可以得知這一地區當年的植被、溫度和濕度狀況。另外,冰芯還會將歷史上飄過珠峰地區的空氣原封不動地保存在裏面。
“比如,這些年來新鮮的降雪中含鉛量大大降低,這很可能反映了近30年來世界廣泛使用無鉛汽油的緣故。當然,還有不好的現象,比如在其他一些冰芯和珠峰表層雪中,科學家還檢出了六氯苯、DDT、六六六和有機氯農藥等有機污染物,你要知道,這些農藥早在20年前就被禁用了。”張強弓說,在這幾年的檢驗中,依然還有這些物質。
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珠峰地區的黑碳含量也保持著較高的程度。所謂黑碳,指人為排放的、燃燒不純物質所產生的如煙灰和粉塵等顆粒,而在珠峰這塊與都市相去甚遠的地區,仍能發現這種污染物質。有科學家認為,珠峰地區1990年至1991年期間的黑碳之所以增多,甚至與海灣戰爭有關,期間,中東油井燃燒釋放的污染物通過西風帶傳送到珠峰地區,從而造成該地區大氣受到嚴重污染,甚至出現了“黑雪”。
和藏在冰芯裏的“人類污垢”一樣,另一個讓科學家感到擔心的就是青藏高原這片地區正向未來的“地球沙塵源”方向發展。“降水不規律,同時土地沙化嚴重,這些都可能成為‘禍根’。”張強弓表示,青藏高原處於對流層中上部,大氣活動劇烈頻繁,為沙塵進入大氣並進行遠距離傳輸提供了足夠的動力。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動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為沙塵天氣的發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如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黃河、長江源地區都有大片活動沙丘。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積也在劇增。
通過對上百個氣象臺站的沙塵記錄統計,科學家們發現,我國沙塵暴的主要發生區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沙塵暴發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並隨時間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相對于其他沙塵暴發生區,高原更容易將沙塵等細粒粉塵物質揚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風急流正是亞洲粉塵遠端傳輸的主要動力,甚至可以將沙塵傳往遙遠的北太平洋地區。
記者瞭解到,這一理論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此前確有科學家推測,通過對比我國沙塵暴和日韓黃沙天氣的月際分佈,日韓兩國冬季的黃沙大部分應該來源於青藏高原。“當然,青藏高原地區的土地沙化並非完全由當地人造成,其他國家地區的人類活動也會加速這一沙化進程,但無論如何,這些不計後果的行為最後會成為全人類的負擔。”中科院的專家們擔心,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青藏高原可能會成為今後全球重要的沙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