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中國魚翅消費面臨多重障礙

經營魚翅的經濟利益豐厚,背後的支撐是中國人片面的魚翅觀念。魚翅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或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一條3米長,重200公斤的護士鯊靜靜地躺在廣州一家酒樓的水族箱內,奄奄一息。這家酒樓花2萬元把它從海產品市場買回後,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廣告,招徠食客。

中國動物保護組織“綠眼睛環境組織”(簡稱“綠眼睛”)偶然發現這則廣告,隨後派出工作人員扮作食客暗訪,得知70多名食客已經預約,準備分吃。

綠眼睛向酒樓遞交請願書,志願者攜帶“不要屠殺,讓護士鯊回家”等標語牌來到酒樓門口,與酒樓負責人協商。他們之前並未做過保護鯊魚工作,去年3月的這次“護鯊行動”是第一次。

協調此事的“綠眼睛”專案主管鄭元英說,酒樓見狀把門關上了,他們就把請願書通過門縫塞進去,服務員用腳踢出來,他們就再塞進去,反復多次。

隨後媒體做了大量報導,有些報紙連續三天將此事掛在頭版頭條。廣東省漁政部門迫於輿論壓力做了干涉,酒樓妥協,護士鯊最終被安放到廣州海洋館中。

“護鯊行動”是綠眼睛去年重要工作成果之一,但保護鯊魚卻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中國本土至今沒有以鯊魚保護為目標的專門組織。

在華國際NGO中,美國野生救援(WildAid)做的鯊魚保護工作最多。2004年他們設立北京辦公室,主要通過播放公益廣告和聘請代言人宣傳鯊魚保護,他們的口號“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廣為人知。很多中國名人成為代言人,野生救援期待他們的名人效應,能讓更多人瞭解魚翅真相。

體育明星姚明去年專為鯊魚保護拍攝公益廣告,但他2006年8月首次擔任野生救援代言人時卻遭遇尷尬。當時姚明被野生救援聘為護鯊大使,他表示:“今後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都拒絕食用魚翅。”

但隨即招到數家海產品商家聯合寫信抗議,指責姚明的舉動將嚴重影響魚翅消費市場。該聯名信由廣州一家乾貨生產商簽署,也代表了香港、日本及新加坡等地的多家生產廠商。

儘管魚翅消費一直為動物保護組織批評,但在中國,上檔次的酒店都有魚翅菜肴供應。它僅僅是一種奢侈消費,很少有人追問鯊魚保護問題。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十五締約國大會今年3月在多哈舉辦期間,美國海洋環保組織Oceana發佈報告認為,每年有7300萬條鯊魚被殺,主要為了魚翅,許多通過貿易進入中國。

野生救援主席史蒂夫(Steve Trent)告訴“中外對話”:“鯊魚正處於困境之中。研究表明,現存的400多種鯊魚中,很多鯊魚物種的數量正在迅速減少,有些甚至已失控。記錄顯示,某些鯊魚種群的萎縮比例高達99%。”

該次CITES大會上,一份鯊魚保護提案被否決,中國投了反對票。中國代表團認為還沒有科學證據說明鯊魚生存已經受到威脅,且CITES不是討論這個問題的合適平臺。Oceana海洋科學家伊莉莎白·格裏芬(Elizabeth Griffin)說,中國反對保護鯊魚,部分因為魚翅羹在中國飲食傳統中的神聖地位。

“綠眼睛”總幹事方明和說,中國現在還是僅從經濟價值角度看待鯊魚,絕大多數鯊魚只是普通海鮮產品而已。

中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1月播放的一個節目“30年的鯊魚致富路”,講述浙江省樂清市蒲歧鎮一個魚翅商家的致富故事。據節目介紹,僅這個小鎮就有幾十家魚翅加工廠,而節目重點介紹商家王星標,他的加工廠每年能處理鯊魚六七千噸,年產值在四五千萬元。記者保守估計,僅此一家每年要捕殺超過一萬條鯊魚。

節目一開始,鏡頭中就出現了一個五米長、一噸重的鯨鯊。老闆王星標解釋說該鯨鯊是誤入漁網,而非捕撈。但鯨鯊是最大的鯊魚,其鰭製作的魚翅乃是精品,老闆的話值得懷疑。

播出後,該節目在一個網上論壇“Freeoz”引起相當激烈的爭論,發起討論的網友評論說,在全球都在保護鯊魚的大環境下,中央電視臺還在為鯊魚加工廠唱讚歌,推廣“致富經驗”。“一個國家電視臺,居然愚昧如此,無話可說了。”

但就在去年11月,中央電視臺另一個頻道也播出過關於鯊魚的節目“靠鯊魚賺錢的人”。兩個節目均是介紹商家靠鯊魚致富的經驗。

據王星標在節目中的介紹,剛開始沿海漁民捕撈鯊魚都是吃魚肉,魚翅沒有市場。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魚翅消費跟著中國經濟一起興起,需求增加使從事魚翅生產的商家越來越多。

這些商家生意越做越大,節目介紹,中國各海域捕獲鯊魚的95%都會彙聚到這個小鎮。但史蒂夫(Steve Trent)說,中國還一直是魚翅的主要進口國。Oceana 的報告稱:“2008年,約1萬噸魚翅被進口到世界上最大的魚翅市場香港。”

經營魚翅的經濟利益豐厚,背後的支撐是中國人片面的魚翅觀念。魚翅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或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但並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有能力消費魚翅,從中國明朝有魚翅消費記錄以來,它都只是權貴階層的“美食”。如今它依然是有權人士和富人宴席上的常選菜品,背後往往也有拿公款吃喝的腐敗因素。

相對價格高昂的魚翅,鯊魚肉太廉價。為把有限的船上空間留給價值高的“產品”,鯊魚捕撈者直接在海上將鯊魚鰭切下。失去鰭的鯊魚被投入海中,因溺水或流血而死。

海上切鰭的行為備受詬病,但因中國消費的鯊魚主要來自國外,很多中國人對鯊魚捕殺沒有太多觸動。野生救援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在中國16座城市進行的調查發現,受訪者中,大多數人不知道魚翅是用鯊魚鰭做的。有些人認為魚翅具有某些療效。然而,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證明這種說法。相反,一些研究證明,魚翅中含有高濃度危險物質,如甲基汞、滴滴涕和砷。

觀念陳舊牢固,且經營魚翅利潤豐厚,使減少中國人的魚翅消費並非易事。現已退休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汪松一輩子從事動物保護工作,經歷過很多中國人吃野生動物的場面,不僅僅是魚翅。他說,改革開放後,接觸世界讓中國人的飲食觀念有很大改變,但這不是一兩代人能改掉的。

缺乏制度支持也讓改變魚翅消費的觀念困難重重。方明和說,去年做“護鯊行動”時心裏其實沒底,護士鯊在中國沒有法律保護,他們僅僅從道義上呼籲,如果餐廳人員不妥協,執法部門也沒有辦法。

摘自 中外對話


寵物 | 再爆疑似中國遊客在泰國虐殺流浪動物
綜合 | 揭秘地下鯊魚鰭走私團夥
綜合 | 血染西南印度洋
新聞 | 2023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綜合 | 中國拒絕關閉國內穿山甲市場是否意味著該物種的終結?
歷史 | 中國古代官方的禁屠令
好人好事 | 歷盡劫難 九死一生 近百隻中國狗狗獲救到達美國
視頻 | 中國的毛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