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機會可以採取大膽的措施,建立一個不依賴肉類食品的,可持續的和人道的食品體系。
作者 米亞·麥克唐納是 Brighter Green (www.brightergreen.org) 的執行總監。Brighter Green 是總部位於紐約的公共政策的“行動智庫”,致力於研究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她同時也是總部設於美國的世界觀察研究所 (www.worldwatch.org) 的高級研究員。
一場嚴峻的旱災正在侵襲中國大部分地區。中國北部一些小麥主產區,其旱災程度更為嚴重。位於小麥產帶中心的山東省,遭遇了兩百年來最嚴重的旱情。中國大約2/3的冬小麥產區,面積在五百萬公頃以上,也都位於旱區。同時,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小麥收成,還有農民的日常生活,農業牲畜,甚至是基本生存都受到威脅。至少260萬人和280萬頭農場牲畜面臨飲用水短缺的問題。
中國政府迅速採取了措施,進行人工催雲降雨,並為農民提供緊急供水援助,這些舉措都值得肯定。然而,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不斷增加,類似的旱情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和頻繁。那麼中國應當如何更加從容地面對這些情況呢?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可以從中國迅猛發展的畜牧業中找到。
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肉雞和肉豬生產國──每年的肉雞生產量達數十億隻,肉豬生產量超過七億頭。中國還飼養了920萬頭牛,這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牧群之一。此外,中國的肉鴨飼養量占世界的2/3,肉鵝飼養量占世界的90%。
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在確保全國糧食安全上的工作成效斐然。但是,正如世界糧農組織的觀點認為,規模化的牲畜養殖“將更多更直接地參與到稀缺的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資源的競爭中”。
中國現在每年將大約28.5%的穀物用於飼養牲畜,數量超過了30年前的2倍。這種做法存在低效性:若將人類從食用穀物獲取的等量卡路里,換成從食用肉類中獲取,則需要用2到10倍的穀物來飼養提供肉類的牲畜。
牲畜業也是高耗水行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29%的農業用水“與成產肉類食品有關”。研究人員還發現,畜牧業中98%的用水被用來生產穀物飼料,其中包括玉米、大豆和小麥等。
中國生產一噸飼料用小麥需要耗費455立方米的“藍水”(地表和地下水)和839噸“綠水”(非徑流的雨水)。雖然在世界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中,中國的飼料用小麥耗水量並非全球最高(最高為澳大利亞),但仍然超過了印度、德國和埃及。
中國用來生產1噸飼料用玉米的“綠水”為791立方米,低於全球平均水準,但高於美國的534立方米。動物需要食用的飼料越多,耗水量自然越大。研究人員發現,生產肉類食品的耗水量總體上比生產糧食的耗水量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結論,“……牲畜的生產和消費是耗盡和污染全球稀缺淡水資源的重要因素。”而這一結論也是中國的現狀。
2010年,中國公佈了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水污染調查報告,報告發現實際的污染度要遠遠高於之前的調查報告的水準(之前的調查沒有計算多種農業污染源)。2010年的研究顯示,僅農業污水排放就達到1320萬噸──僅這一數字就相當於此前認為的水污染的總和。此前的報告顯示,除去農藥和化肥,中國水道的污水排放量為1380萬噸。
當下的旱災也引起了對農業用地流失的關注。中國的人均可用耕地僅為世界人均水準的1/3,現有的47萬平方英里(即1.2億公頃)的耕地面積,比確保中國糧食安全所需的最低耕地面積僅多7千平方英里(即180萬公頃)。
在這些可耕地當中,有5千萬公頃(即1.25萬英畝)的土地以及4億人口(中國將近1/3的人口)每年受到異常氣候的影響。這個問題也與畜牧業有一定的聯繫。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資料,畜牧業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而根據另外兩位元世界銀行環境問題專家在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畜牧業的排放量比例更高,達5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糞便沼氣排放源,2004年的排放量約為384萬噸,占世界排放量的1/5以上。
這個世界最大小麥生產國的產量危機引起了國際市場的震動。中國國內的食品成本已連續數月上升。世界銀行最近警告說全球糧食價格正處於“危險水準”。包括異常的天氣狀況以及畜牧業產品需求和生產的不斷增加在內的多種潛在趨勢表明:食品價格和糧食安全將持續成為全球的關注焦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指出:“在那些肉類食品消費迅速增長的國家,人們應當認真思考如何調節這種消費的增長。”中國的畜牧業對水和土地資源帶來了新的壓力,同時進一步導致了全球氣候變遷。如果畜牧業進一步擴張和產業化,這些壓力將更加激化。
乾旱、資源稀缺以及食品的不安全是各國和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緊急問題。中國有機會可以採取大膽的措施,建立一個不依賴肉類食品的,可持續的和人道的食品體系。 這並非意味著要強迫大多數中國人過上“貧窮的素食主義生活方式”,而是要將農業的產業結構引導為向全體中國人提供多樣、營養、安全、植物為主的食品種類。而這一模式也將會成為世界學習的榜樣。
翻譯:Yan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