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机会可以采取大胆的措施,建立一个不依赖肉类食品的,可持续的和人道的食品体系。
作者 米亚·麦克唐纳是 Brighter Green (www.brightergreen.org) 的执行总监。Brighter Green 是总部位于纽约的公共政策的“行动智库”,致力于研究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她同时也是总部设于美国的世界观察研究所 (www.worldwatch.org) 的高级研究员。
一场严峻的旱灾正在侵袭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国北部一些小麦主产区,其旱灾程度更为严重。位于小麦产带中心的山东省,遭遇了两百年来最严重的旱情。中国大约2/3的冬小麦产区,面积在五百万公顷以上,也都位于旱区。同时,受到威胁的不仅仅是小麦收成,还有农民的日常生活,农业牲畜,甚至是基本生存都受到威胁。至少260万人和280万头农场牲畜面临饮用水短缺的问题。
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措施,进行人工催云降雨,并为农民提供紧急供水援助,这些举措都值得肯定。然而,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增加,类似的旱情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和频繁。那么中国应当如何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些情况呢?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可以从中国迅猛发展的畜牧业中找到。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肉鸡和肉猪生产国──每年的肉鸡生产量达数十亿只,肉猪生产量超过七亿头。中国还饲养了920万头牛,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牧群之一。此外,中国的肉鸭饲养量占世界的2/3,肉鹅饲养量占世界的90%。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在确保全国粮食安全上的工作成效斐然。但是,正如世界粮农组织的观点认为,规模化的牲畜养殖“将更多更直接地参与到稀缺的土地、水和其它自然资源的竞争中”。
中国现在每年将大约28.5%的谷物用于饲养牲畜,数量超过了30年前的2倍。这种做法存在低效性:若将人类从食用谷物获取的等量卡路里,换成从食用肉类中获取,则需要用2到10倍的谷物来饲养提供肉类的牲畜。
牲畜业也是高耗水行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29%的农业用水“与成产肉类食品有关”。研究人员还发现,畜牧业中98%的用水被用来生产谷物饲料,其中包括玉米、大豆和小麦等。
中国生产一吨饲料用小麦需要耗费455立方米的“蓝水”(地表和地下水)和839吨“绿水”(非径流的雨水)。虽然在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中,中国的饲料用小麦耗水量并非全球最高(最高为澳大利亚),但仍然超过了印度、德国和埃及。
中国用来生产1吨饲料用玉米的“绿水”为791立方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高于美国的534立方米。动物需要食用的饲料越多,耗水量自然越大。研究人员发现,生产肉类食品的耗水量总体上比生产粮食的耗水量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结论,“……牲畜的生产和消费是耗尽和污染全球稀缺淡水资源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结论也是中国的现状。
2010年,中国公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水污染调查报告,报告发现实际的污染度要远远高于之前的调查报告的水平(之前的调查没有计算多种农业污染源)。2010年的研究显示,仅农业污水排放就达到1320万吨──仅这一数字就相当于此前认为的水污染的总和。此前的报告显示,除去农药和化肥,中国水道的污水排放量为1380万吨。
当下的旱灾也引起了对农业用地流失的关注。中国的人均可用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现有的47万平方英里(即1.2亿公顷)的耕地面积,比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所需的最低耕地面积仅多7千平方英里(即180万公顷)。
在这些可耕地当中,有5千万公顷(即1.25万英亩)的土地以及4亿人口(中国将近1/3的人口)每年受到异常气候的影响。这个问题也与畜牧业有一定的联系。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畜牧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而根据另外两位世界银行环境问题专家在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畜牧业的排放量比例更高,达5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粪便沼气排放源,2004年的排放量约为384万吨,占世界排放量的1/5以上。
这个世界最大小麦生产国的产量危机引起了国际市场的震动。中国国内的食品成本已连续数月上升。世界银行最近警告说全球粮食价格正处于“危险水平”。包括异常的天气状况以及畜牧业产品需求和生产的不断增加在内的多种潜在趋势表明:食品价格和粮食安全将持续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在那些肉类食品消费迅速增长的国家,人们应当认真思考如何调节这种消费的增长。”中国的畜牧业对水和土地资源带来了新的压力,同时进一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如果畜牧业进一步扩张和产业化,这些压力将更加激化。
干旱、资源稀缺以及食品的不安全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急问题。中国有机会可以采取大胆的措施,建立一个不依赖肉类食品的,可持续的和人道的食品体系。 这并非意味着要强迫大多数中国人过上“贫穷的素食主义生活方式”,而是要将农业的产业结构引导为向全体中国人提供多样、营养、安全、植物为主的食品种类。而这一模式也将会成为世界学习的榜样。
翻译:Yanjun